十二月初的云南,阳光明媚而耀眼,只有清晨时分才能感受到一丝初冬的凉意。从玉溪市区出发,只需不到2小时的车程即可抵达新平县,再经过一段山路,便可到达村庄。从村庄出发,沿着山间土路行走十几分钟,最终抵达山顶。每年的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正是这片橙林硕果累累的时候。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玉溪市的西南部,每年秋季,大量农业从业者聚集于此,以参与冰糖橙的采摘活动。据了解,冰糖橙在新平柑橘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河谷干热气流蒸腾的新平冰糖橙,全年2000个小时以上日照,在冰糖橙家族里,它最早熟,甜而无渣。
如今,在农村电商的推动下,区域农产品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有专家表示,发展农村电商应与培养“新农人”相结合,以促进各地应季待销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全国化大市场的优化配置。
“新农人”为乡村振兴赋能
2019年,25岁的余现伟慕名来到这里。在此之前,他经营了一家童装网店。此后,他潜心穿行于新平的各处果林,每月累计行驶6000公里,致力于寻找优质的橙子。
去年以来,在电商平台的支持下,这位“新农人”逐渐走上了正轨,日平均发货量达到了1万多单。如今,余现伟对“互联网+农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水果要亲自看,自己把控品质。”余现伟对于冰糖橙的品质要求严格,包括甜度、花斑和大小等方面。他深知要找到最优质的冰糖橙,就必须前往最佳的产地。
余现伟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对冰糖橙这一品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他背后的想法非常简单,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美味的冰糖橙。
为确保冰糖橙的品质,除了产地因素外,余现伟还重视“标准”这一关键要素。他明确规定:“果径小于60mm者不予考虑;重量低于100克者不予考虑;糖度低于10度者不予考虑。”在与余现伟长期合作的洗果厂厂长饶愿恒看来,通过运用自动分拣机、测糖仪等先进设备进行严格把控,能够有效解决肉眼难以察觉的问题,从而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和可靠。
实际上,最初农户对农产品分级持否定态度。在传统的水果收购过程中,一些外观不佳或个头较小的果实会与优质果实混合销售。然而,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问题,不仅损害了农户的利润,还导致消费者对产地失去信任,因为他们购买到的果肉质量参差不齐。
作为经销商的余现伟一直都认同饶愿恒的理念,他深知分级的重要性。通过分级,果农对品质更加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种植户改变了以前的种植和销售习惯。对于商家来说,只要采购相应等级的水果,销售的品质就有了保障,有利于招揽“回头客”。同时,标准化后的鲜果能够无缝对接物流,更快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新农人”触网寻找新支点
如何以经济实惠的价格,让消费者品尝到来自新平的冰糖橙?在拼多多平台上经营了两年多后,余现伟于2022年10月初加入了百亿补贴计划。传统电商销售冰糖橙的标准往往低于线下市场的要求。然而,通过利用这一补贴政策,能够实现与线下市场的对标。
今年,新平冰糖橙的热度持续攀升。在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消费者以14.8元的补贴价购买到原价为22.8元五斤的新平冰糖橙。余现伟观察到,通过定向补贴策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养成了不定期在拼多多购买农产品的习惯。此外,他还注意到,在店铺的产品购买留言中,消费者普遍对冰糖橙的口感和性价比给予了好评。
在谈论当前阶段的成功时,余现伟认为他抓住了专注于农业新电商的机遇。站在新的支点上,余现伟计划在今年布局一块实验基地,深入到产业最前沿,并计划在明年在该实验地种植新品种,以满足线上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诸如余现伟这样的商家还有很多。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大促启动后,拼多多平台海鲜、水产、羊肉、水果等农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10%,成为无数中小商家实现突破的关键节点,云南冰糖橙、阳澄湖大闸蟹、漳州葡萄柚、宁夏羊肉、丹东板栗、涌泉蜜橘、洛川苹果等应季农产品借此由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餐桌。
有专家表示,从助力农产品上行,再到发展品牌化策略,电商平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极致性价比的需求,也推动了商品品质的逐渐提升,各地农货加速进城的同时,国货品牌以及全球好物也加速涌进千家万户。
而对余现伟来说,入局的农产品电商是一片蓝海。未来,他还希望借助平台去唤起小小冰糖橙更大的能量。(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 【编辑:梁异】
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 徐婧) 北京在全市综合医院、二级(含)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目前,全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达561家,创建率95%。
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小娥在7日召开的北京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系列政策专场发布会上介绍,北京以“树立积极老龄观、推进健康老龄化”为目标,积极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为主要内容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北京坚持关口前移,通过提前预防、干预等措施,维持好老年人的健康状态。王小娥介绍,在健康管理方面,2022年,北京为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417.78万份,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185.6万人;为符合老年优待政策的老年人免费体检57.9万人次。
在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方面,2022年,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累计达到241.67万人,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89.86万人次。
在基层卫生机构为老年人诊疗方面,全年为老年人提供诊疗3879.92万人次;为老年人上门出诊9.06万人次。
北京还针对老年健康重点开展了三个主动健康服务项目。一是在全市开展失能健康管理项目,对有失能风险的老年人,做好危险因素干预;对已经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截至目前,累计筛查重点老年人32.4万人次,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7.8万人次。
二是开展脑健康体检(痴呆风险筛查)项目。通过个体化健康指导、健康风险持续监测与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痴呆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与干预服务。截至目前,累计筛查92.2万人次。
三是聚焦老年人心理健康。选取全市70个社区(村)作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对评估结果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改善老年人医疗服务
在提升老年人疾病诊治能力方面,北京在全市综合医院、二级(含)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从友善文化、友善服务、友善环境、友善管理4个方面持续改善老年人就医服务,目前,全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已达到561家,创建率95%。
同时,北京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开展全流程老年健康服务,全市3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率96.1%。针对老年人多病共存的问题,探索MDT等诊疗模式,推进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目前全市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84.8%。
推进老年健康服务设施建设
王小娥介绍,北京推进康复机构建设,分四批完成19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截至2022年底,全市康复服务床位1.03万张,248家医疗机构设置康复医学科,每千人口康复床位达0.47张。到2023年底,北京将实现“各区至少设有1家二级及以上康复医院或1至2家达到二级康复医院标准的康复转型医疗机构”。
在老年护理中心建设方面,2022年起,北京累计推动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1家医疗机构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每家护理中心床位不少于20张,解决失能、术后老年人长期护理资源不足问题。
在安宁疗护中心建设方面,北京市全区域纳入国家安宁疗护第三批试点,海淀医院、鼓楼中医医院、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2家转型建设的安宁疗护中心已全部投入使用。全市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达到950张;到2025年,全市每区至少将设立1家安宁疗护中心,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将不少于1800张。(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