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购彩中心app官网下载安装攻略
日前,首届金熊猫奖评选结果在四川成都公布,不仅揭晓了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4个单元共25个奖项,还同步举行了“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金熊猫盛典”“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等多项配套活动。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士共聚蓉城,开启了一场影视交流、文明互鉴的盛会。
以评选为机,国际明星汇聚
伴随着开场舞《文明之约》,揭晓奖项评选结果的金熊猫盛典在夜色中拉开了序幕。来自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部作品,角逐首届金熊猫奖奖项。
电影单元中,由美国、捷克、新西兰共同制片的《乔乔的异想世界》获最佳影片奖,中国导演刘江江凭借《人生大事》获最佳导演奖,英国编剧克里斯托弗·汉普顿和法国编剧佛罗莱恩·泽勒凭借《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获最佳编剧奖,阿根廷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西班牙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分获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中国演员张颂文和倪虹洁分获最佳男配角奖和最佳女配角奖。
在电视剧单元,美剧《1923》第一季获最佳剧集奖,中国导演张永新凭借《觉醒年代》获最佳导演奖,意大利编剧萨维里奥·科斯坦佐等凭借《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获最佳编剧奖,中国演员雷佳音、意大利演员玛格丽塔·马祖可分别收获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中国演员王景春、澳大利亚演员莎拉·斯努克分别收获最佳男配角奖和最佳女配角奖。
从获奖名单看,首届金熊猫奖颇具含金量。来自国外的作品和从业人员获得了超过一半的奖项,彰显了金熊猫奖的“国际范儿”。担任首届金熊猫奖评委会主席的张艺谋表示:“金熊猫奖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世界文明彼此间多合作、多沟通、多学习、多交流。”张艺谋认为,金熊猫奖显著区别于国内外的影视节展,这是一次影视文化交流交融的盛事,更是一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
“艺术家来自不同国度,但艺术作品不该有国界、种族、地域的鸿沟,金熊猫奖超越观念和语言的障碍,增进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我们认为,蕴含巨大精神力量和崇高价值追求的影视作品才能获得最广泛的共鸣与最普遍的共情,希望通过好作品架起沟通世界的艺术桥梁。”张艺谋说。
借助金熊猫奖的平台,张艺谋期待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国际交流互动,为中国乃至世界市场奉献工业化程度高、内容优秀的作品,同时也帮助国外影视作品在中国找到他们的观众。“希望每一位带着‘金熊猫’回家的朋友,可以让它也成为我们交流的使者。”张艺谋说。
当晚的盛典还有一个特殊的环节——成龙、吴京共同开启了“我们的panda”短视频、图文全球征集活动展播,来自世界各地的投稿者分享着自己对大熊猫的喜爱。
这些作品里,有酷炫惊艳的AI绘画作品、趣味创意十足的社交媒体挑战视频,有来自全球各地动物园的熊猫直拍、来自保护区的一手熊猫录像,还有精心制作的熊猫主题大片……据了解,“我们的panda”短视频、图文全球征集活动自7月启动以来,收到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8万份投稿,并最终评选出20部优秀作品。
成龙表示:“大熊猫不仅生活在中国,也作为传播友谊的大使,奔赴世界各地。”同时,他还透露自己正在拍摄一部有关大熊猫故事的新电影,希望成为送给四川、送给喜欢大熊猫的朋友们的一份礼物。
以熊猫为媒,感知中国文化
“熊猫”作为文化符号,早已突破语言、地域的限制,成为国际交流“密码”。金熊猫奖揭晓评选结果之前,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们感受到了一场以熊猫为缘起的中国文化盛宴。在配套活动“我与熊猫面对面”中,嘉宾走进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近距离观赏憨态可掬的熊猫。
美国电影特效师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表示,自己每年夏天都会带女儿来中国,让她了解中国文化。“我对大熊猫的喜爱,真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他说。伊朗动画导演马欣·贾瓦赫里安表示:“成都很漂亮,很高兴来到这里。大熊猫太可爱了,它很适合做成动画。目前我还没做过关于熊猫的动画,或许今后可以尝试下。”
以熊猫为契机,中外嘉宾近距离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真实的当代中国。
喝一碗功夫茶、捏一个小泥人、来一张糖画、玩一把投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嘉宾们流连忘返。
“这是我第一次来成都,第一次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我捏了一个熊猫泥人,感觉很有意思。”来自美国的古琴作曲家、多媒体艺术家雅各布是一位熊猫迷,他这次来成都不仅品尝到了美食,还过足了“熊猫瘾”。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就像一座金矿,等待着被挖掘。”来自塞浦路斯的电影创意总监、数字艺术家巴里斯·吉安塞尔说。吉安塞尔表示,他想要通过此次成都之行深入了解和挖掘中国文化,将其展示给全世界。
而德国制片人格雷戈里·温考斯基则赞叹于成都的便捷:“在成都这两天体验的一切事物都很美好,这座城市的地铁、美食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温考斯基表示,他和电视剧《亲爱的薇薇安》的演员朱利叶斯·尼奇科夫一起在成都街头走走看看,发现了很多取景地。“这里看起来太棒了,我们一定要回来,在这里拍一部电影。”他说。
以影视为桥,开展文化交流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同期举行的“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上,多位中外专家学者以“文明共生:多彩 平等 包容”为主题,展开研讨。与会嘉宾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当今世界尤为重要。
电影一直是海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中国香港导演、影视制作人唐季礼表示,从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功夫电影,到《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电影,中国电影中的古典传统美学、含蓄的东方情感表达、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理念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同。在唐季礼看来,中国电影中呈现的锄强扶弱、正义战胜邪恶等价值观是全人类共通的,这也是这些电影能够获得全世界观众喜爱的原因。
“电影是一座桥梁,带我走上了解中国文化的历程。”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表示。他参与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寻龙诀》等中国电影的特效创作。通过了解中国文化,他逐渐理解了中国电影中一些元素背后的文化含义,这也让他可以更好地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给出创作建议。
在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馆长史艾克看来,今天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不仅是将珍贵的遗产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分享给其他国家的同代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其他民族了解那些美妙的历史瑰宝,增进相互理解,更是为了共同合作迎接未来。”他说。
“这是一次感受文化差异和探寻文化共性的机会。我们需要通过更多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认识并减少分歧,让世界更加包容。”巴里斯·吉安塞尔说。
首届金熊猫奖已经落下帷幕,但它的理念将不断传承。正如同期发布的《金熊猫倡议》所言,“我们要汲取一切文明养分,用平等、尊重、爱心传播优秀成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跨越鸿沟,架起桥梁,共建美好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敬惟(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敬惟 【编辑:叶攀】
9月26日,杭州亚运会七人制橄榄球女子和男子项目决赛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体育场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七人制橄榄球女队和中国香港体育代表团七人制橄榄球男队分别战胜日本女队和韩国男队,获得冠军。可容纳1.3万名观众的体育场几乎坐满,大学校园里,处处洋溢着亚运气息。
本届亚运会,浙江6所高校承担了7个项目的赛事保障任务,赛事的组织筹办呈现鲜明的校园特色。当亚运与高校相遇,也在校园撒下热爱体育的种子。
承担亚运赛事服务的高校已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浙江工商大学女篮已经两次夺得大学生篮球联赛女篮二级联赛全国总冠军;杭州师范大学排球氛围渐浓,还引入了专业选手曹芳平担任学校排球队教练;在浙江工业大学,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校园比赛精彩不断……
7项亚运赛事的保障服务基本要由高校完成,任务艰巨。浙江工商大学文体中心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喻蔚坦言:“大家以前不懂场馆怎么运行,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通过培训和测试赛的历练,一大批师生提升专业能力,走上了赛事服务的第一线。”
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体育馆,一批训练有素的排球场“快擦手”引发了球迷的关注。每到比赛间隙,这些等待在场地四周的年轻人就冲入赛场、迅速清理场地。曹芳平担任排球比赛场区主管,她介绍,“快擦手”们从6月便开始培训,他们要进行体能训练,比如快速折返跑;还要锻炼观察力、提升敏锐度,以便在不干扰比赛的前提下提供优质服务。
除了精彩的比赛,校园场馆的灯光、音响和舞美设计也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首首颇受欢迎的热场歌曲时常引发全场合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场馆群常务副指挥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勇介绍,亚运会比赛是该校承担保障服务任务的最高级别的赛事,全校师生都深感荣幸,积极参与。
在举办杭州亚运会赛事的高校场馆中,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体育馆是唯一一座新建竞赛场馆,其他场馆均为改造而来。各高校践行“绿色”“节俭”理念,提升现有场馆软硬件水平,满足亚运会办赛标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的外形酷似一个巨大的飞碟,原本是该校的篮球馆。3年前,该场馆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拥有5条击剑道、近5000个座位的亚运击剑场馆。值得一提的是,场馆内已经“17岁”的观众席座椅翻新后再次利用,单是这一项就给改造项目节约400万元。
举办手球比赛的浙江工商大学文体中心场馆升级了原有的灯光系统,日常运行开启省电模式,赛时开启比赛模式。此外,场地翻新后,校方将保护性拆除的木地板送给淳安县汾口中学,并协助安装到该中学体育馆的水泥地上。如今,这些“再生地板”已在汾口中学使用了近3年,既节约了资源,还改善了孩子们的运动环境。
项目“种子”生根发芽
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一座达到亚洲一流标准的板球场得到了各参赛队伍的好评。对草坪环绕的板球场来说,中间球道的用土很讲究。这块黏土覆盖的长方形区域宽3.05米、长20.12米,比赛时投球和击球都要在球道上完成。杭州亚组委及场馆建设方在各地寻找了27份土样进行分析,并送至亚洲板球联合会检测。最终,找到了最接近标准的黏土。
“因为在学校场馆举办亚运板球比赛,大家开始了解板球项目,不少学生成为该项目的爱好者。”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赛区媒体运行主任周杰说。
亚运赛事在高校举办,对校园体育的促进效果明显。杨勇介绍,亚运会比赛结束后,热身馆将作为羽毛球馆向广大师生开放。比赛主馆中的很多设施也将保留。借助这些设施,学校将开设更多击剑课程、组建击剑俱乐部,带动校园击剑运动发展。
本届亚运会前,浙江工商大学就已组建起男子和女子手球校队。建队时间虽不长,队员的成长与进步却让教练齐雨梅颇感欣慰,“初来训练时,大部分队员对手球了解不多,但他们满怀热情,在赛场全身心投入。几个月的时间,队员们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明显提升。”喻蔚表示:“有一流场馆的保障,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运动氛围,将在亚运会后举办更多手球比赛。”
因为与亚运会结缘,手球、板球、橄榄球等项目成为大学生的体育选修课。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姬文菁此前从未接触过手球,从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身手敏捷”,她表示从运动中收获很多,“接下来,我会着重提升反应速度和对抗能力。”
“亚运会七人制橄榄球比赛结束了,这项运动在我们的校园里开始流行。”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赛事运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会保留橄榄球课程,让更多同学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
本报记者 陈晨曦 王 亮 陶相安(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