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校要从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必须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党建统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办学的全过程、全方位。
坚持科教融合,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构建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新结构。要开展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要建立多学科融合的育人平台和机制,强化学科交叉育人、实践育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方案。
坚持协同育人,构建社会力量和高校协同的融合育人联合体。应加强协同育人,引入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优质资源,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学科融合,推动个性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相关企业共建“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组建校企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团队,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培养急需人才。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郝芳 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报记者吴月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2日 05 版) 【编辑:李岩】
绿色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推进产业绿色化不仅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无论是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还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在全球范围内均遥遥领先。2012年至2022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少用标准煤约14.1亿吨,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
但也要看到,基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国情,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抢抓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不断提升绿色产业体系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牵引作用。
坚定不移推进能源绿色化。产业用能绿色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前提,进一步加大对绿氢、绿电等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积极探索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绿色供应体系。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限制“两高项目”建设,通过科学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升新兴产业占比,让产业结构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科技赋能,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功能、品牌等建设,不断提升产品价值链位置,以最低的能耗排放实现单位效益的提升。
加快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产业源头控制用能,在生产环节优化结构,资源循环利用则是在末端的治理挖潜。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本质上是一种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促进生产生活领域数字化与绿色化升级,构筑可持续发展未来。
着力营造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际上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孕育成长壮大的过程,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要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同时兼顾处理好发展与减碳、结构优化与产业链安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平衡,确保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完整、更先进、更安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