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购彩中心app官网下载安装论坛
中新网南京7月2日电(申冉 苏亦瑜 荆雨昕)“南京的夜晚真美……”连日来,正在南京参加“‘Z世代’画像中国”网络互动活动的各国青年博主们,亲身感受到时值暑期热潮中的南京网红地,每个夜晚都是这么的热闹有趣、如梦似幻。
打卡南京夏夜网红地的各国“Z世代”青年。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供图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尽管不是元宵佳节,但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旅游高峰期刚刚开启,也让南京的秦淮河两岸的游客潮堪比过节。
坐在秦淮河上古色古香的画舫里,两岸灯彩和实景表演连绵不断,处处都有惊喜:拐个河湾可能会与中国古代美人碰面,绕过廊桥就能与“四大才子”撞个正着,河上画舫里的游客与河岸边正在直播的网红博主互相打着招呼……十里秦淮河,处处洋溢着欢乐的假日气氛。
南京秦淮河上画舫摇曳,岸边游人如织。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供图
“这太有趣了,可以坐着船,一边看岸上的景色,一边听导游讲述南京秦淮河的典故。”来自孟加拉国的青年博主孟浩笑道,他在学习中文时,最喜欢中国的各种传说故事。
“人真是太多了,到处都是好看的东西,我必须随时提醒自己,别迷路。”来自土库曼斯坦的青年博主厄其尔看着南京夫子庙前广场上的游客,直呼没想到,“没想到夫子庙的夜晚这么热闹和丰富。”
各国“Z世代”青年感受了一次金陵奇妙“穿越”之夜。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供图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自己“惊叹”得有点儿早,原来南京其他地方的“夜生活”更加有趣。
在位于南京牛首山脚下的金陵小城,刚走进烟雾缭绕、流水潺潺、灯火朦胧的大门,外国青年博主们就被园中的景色所惊艳。
“仿佛一脚踏入了另一个世界。”走在假山瀑布间的青石小路,抬头看是重重叠叠的古代楼阁,身边时不时走过身着古装、提着灯笼夜游园的游客,来自俄罗斯的青年博主克利姆在这里学会了一句新的中国话,“我可能穿越了!”
尝试一回中国古人生活,“很有趣!”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供图
更让大家惊喜的是,原来自己也可以尝试一回中国古人的生活。
在金陵小城内的古装体验区,几位外国青年博主挑选了自己喜爱的中国古装,“摇身一变”成了诗人、武将、书生、商人……
“我最喜欢的中国诗人就是李白,穿上这身衣服让我很想背一首他的诗。”来自赤道几内亚的青年博主马图身着一身白色水墨轻纱夏装,摇着纸扇、捧着线装书笑道,“这是我第一次穿中国古装,这衣服看起来特别有文化,也很舒适。”
穿上古装,外国青年博主连背唐诗都更流利了。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供图
实景表演、灯光秀、数字影像……在晚间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整个景区内移步易景,让大家沉浸式“梦回”了一场游宴雅集、名士风雅的千年金陵风华。
“我真没想到南京的夜晚这么好玩,有那么多有趣的事儿,难怪游客这么多。”已经说了无数次“没想到”“太好看”的萨尔瓦多青年博主乔森表示,他已在计划下次来南京的旅程。“我要把这样的经历告诉我的朋友们,相信他们也会很喜欢。”
据了解,近年来,南京对市内各处风景名胜、文博场馆均进行了“夜”态化更新,尤其是在旅游旺季的暑期,增加了大批晚间游赏节目、推展多元的夜消费空间,让游客和市民可以全天候感受古都金陵的不同魅力。(完)
它流传了650多年,从“养在深山人未识”到行销全球;它土生土长,从街边小吃到在加拿大、米兰都开起了分店;它在浙江小吃界名气很大,政府还专门为它成立了“办公室”……
它,被称为“桶饼”,也叫缙云烧饼。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就烧饼而言,浙江丽水的缙云烧饼,可谓闻名遐迩。
浙江人对缙云烧饼有多推崇?就好像新疆人爱馕,山东人少不了吃煎饼,陕西人离不开锅盔一样……
在人们的童年记忆里,那股略带咸香的梅干菜味儿,是街头巷尾的垂涎;外出远行后,那冒着热气满嘴软糯的味道,亦是游子对家乡的最深的记忆。
缙云烧饼,满足了一代代人的味蕾,更是填充了一座城市的美食文化。
追溯起缙云烧饼的历史,已有650余年了。
传说,缙云烧饼还是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发明并流传下来的。轩辕氏当年在缙云仙都鼎湖峰架炉炼丹,日夜值守,饿时就和个面团,贴于炼丹炉内壁烤着吃,美味可口,香飘四野。
当地百姓闻香效仿,按照炼丹炉仿造出木制“土炉胆”桶形烤炉,久而久之,创造出了风味独特的缙云烧饼,且在民间广为流传。
据典籍记载,传说当年朱元璋征战到缙云,吃了缙云烧饼,便对此味道念念不忘。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还专门派人到缙云,找到当年的师傅接到宫中,专做烧饼给他吃。
而这个故事,有刘基的《烧饼歌》为证: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基曰:先生深明理数,可知碗中是何对象?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刘基肯定吃过缙云烧饼,他早年在青田石门洞读书,便是离缙云不远。
丽水缙云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极好。
当地民风淳朴,物产丰饶。烧饼的原料,或自给自足,或由左邻右舍供应;烧饼的手艺,精选好水、好面、好肉,成就其独特的风味,世代传承。
土生土长的缙云烧饼,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每一道食材和工序都大有学问。首先,面粉拌和成发面要4-6个小时,按气温高低、季节不同,冬天和夏天的方法也不同,以此保证饼皮筋道的口感。
而馅料和火候更是成败的关键。一般的烧饼,都有不同馅料的各种版本,但缙云烧饼的高配,是以鲜猪肉和缙云菜干为主要原料制作的。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菜干,缙云的菜干,经腌制、发酵、多次回卤、晒干等工序,配上完美比例的夹心肉,适当添加葱、辣粉,刷少许麦芽饴糖并撒上芝麻……一经高温烤制便把“鲜香”发挥到极致。
常年做烧饼的师傅个个下手稳准狠,待烧饼桶芯壁温度达到200℃左右时,将未涂有糖油饼坯一面涂上水后迅速贴实炉壁。大约过三、五分钟,炉子里的饼香就往你的鼻孔里钻了。
待至出炉,还冒着火气,饼皮金黄色,半焦的糖油闪着光亮。咬一口,表皮松脆,内质软糯,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真比轩辕黄帝还要享受!
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
千百年来,小小的烧饼不仅成为缙云当地的特色美食,也成为不少缙云人的谋生手段。
当地老人们说,过去烧饼师傅是“一根扁担挑着两个桶”沿街叫卖的,跟着戏班子,戏唱到哪里,观众跟到哪里,缙云烧饼就卖到哪里。
而如今,它不仅是一种食物、一门手艺,更是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起来,从当年的“路边摊”变成了火遍中国、走向世界的“大产业”。
据烧饼协会介绍,当地2014年就成立了“烧饼办”(缙云烧饼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门支持烧饼产业的发展。
在缙云,“烧饼师傅”们每年“扩招”,系统教学烧饼“专业课”。多年来,累计培训11219人次,成功培育中级缙云烧饼师傅273人、高级缙云烧饼师傅392人、缙云烧饼大师10人。
“小烧饼”更是激发起了缙云人民创业创新的实干热潮。截至2022年底,缙云烧饼产值达到30.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4万人;不仅在全国开张门店(点)8000多家,还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阿联酋等16个国家和地区开了店铺。
在美国,缙云烧饼作为餐厅特色中餐点心贩售;在加拿大,则是开启外卖模式,统一制作、外卖配送。为顺应海外市场,烧饼师傅们入乡随俗,澳大利亚厨师选择鱼肉等海鲜改良了馅料,米兰厨师还制作了披萨烧饼……
近年来,缙云烧饼还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欧盟商标,相继获得“全国乡村特色食品”“中华名小吃”“首届中国旅游金牌小吃”等荣誉称号;2020年入选浙江省精准扶贫十大案例;2021年缙云烧饼制作技艺更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在缙云,烧饼还带动了小麦、土猪肉、缙云菜干、烧饼桶、炉芯、产品包装等全产业链的发展。如缙云菜干产业,截至2022年带动了2万多人就业,单项产值近亿元。
在缙云,农民研发的特制烧饼桶,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烧饼大师的培训课,引得俄罗斯友人、台胞、法国华侨、米兰商人都来拜师学艺……
产业振兴 乡愁富民
回顾这一路走来,从13年缙云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缙云烧饼产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到次年先后成立“烧饼办”,组建“烧饼协会”,开办“烧饼班”,举办“烧饼节”。之后缙云烧饼还拥有了自己的专属LOGO、统一的注册商标、门店标准、制作工艺、原料标准、经营标准、培训内容……
十年来,缙云烧饼不仅提升了师傅“技艺”,满足了食客“胃口”,还鼓起了农民“腰包”。“快马加鞭”的产业发展,让它成为了浙江特色餐饮龙头产业和助农增收典范。
缙云烧饼的崛起,并不仅仅是挖掘具有特色的地方小吃,根本还是通过挖掘乡村特色元素,走乡村特质发展道路,为传统产业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转化成为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踏踏实实的民生幸福。
今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八八战略”当中提到,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小烧饼”撬动“大产业”, 走出乡愁特色富民路。缙云烧饼的成功逆袭,也是浙江重塑城乡关系、唤醒乡村沉睡资源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缙云,你可以看到:在城区,几乎每500米就能看到一家烧饼店,烧饼成为了外来游客们必要打卡的美食;在乡村,一个个“烧饼专业村”红红火火,富民产业让家家户户都住上了5层豪华小楼。此外,当地更多的“主力”,他们把店铺开进了各地景区,开进了各地高校、政府机关的食堂,开进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进了全国甚至国外最热闹的商区……
“干就干得最好、做就做到极致”,而他们,正在向更广阔的天地奔去!(中新社微信公众号)